紙介質圖書出版的“紅旗到底能打多久
發布時間:
2022-03-24 10:47
有中國人的存在就會有紙介質圖書的存在。盡管尼采說"世界沒有心",但世界總歸離不開文化,人類生存的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文化與物質最大的不同是它的意識屬性,它是一種不依賴于任何社會制度與時空條件的一種獨立存在形態,是不可磨滅的,世代傳承的。正因為它的這種傳世特性,才有了傳世圖書的概念。也正因為圖書是這樣一種載體,所以它注定了與人類共存長存的歷史生命周期。至于"夕陽"、"朝陽"本無什么區別,一個不同的時空概念而已。我們看到的"朝陽",對于另一邊的人來說就是"夕陽",反之亦然。辛棄疾早就說過:當月亮升起的時候,那邊正是早晨("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中國與美國不同,中國是一個"書香"民族,而美國人自己都承認他們是一個沒有歷史、沒有文化、沒有思想的國度,他們唯一的支柱就是創造與積累財物。就連他們近百萬的"思想史",也就是什么獨立宣言、解放宣言加幾個文學家而已。即使如此,他們從上個世紀就發明了電子圖書、網絡出版什么的,可是到了今日,他們的紙介質圖書不也依然居于世界前列嗎?人類有兩個特別的通?。阂粋€是賣瓜的只喊瓜甜;一個是只承認自我存在的價值無限??汕f別聽那些賣瓜的吆喝,就認為是世界上再沒有什么甜品了。
趕時髦、追潮流,用新鮮的東西當標簽來包裝自己,以標榜自己的前衛、現代,則是文化業內人士的典型特征,但不過是只會說"望星空"而已。到如今的網絡出版,除了做了許多炫人耳目的張揚物以外,有誰創造出了成功的贏利模式了呢?就是那些往死里砸錢的網商,誰又知道他們的錢柜里裝的是什么呢?
網絡的功能是不可漠視的,說漠視它便是麻木加無知;網絡也不是可以"一網打盡"的天羅,誰怕了它也是無知加腦癱。最好的辦法是以明智的態度去借助、利用它來改變傳統書業的業態。那么網絡出版到底會不會取代紙介質的傳統出版呢?不會的。十幾年來,網絡出版的全口徑產值大約近千億,而圖書十幾年來也同樣由幾百個億增長到近千億,這個數字對比至少說明紙介質圖書并沒有因為網絡出版的興起而衰落,那么談何取代呢?
圖書的各種產品形態的競爭是存在的,但不是誰取代誰的問題,而是共存共榮。因為每一種文化產品形態,都有它要的特定消費對象,而且讀者、受眾對于各種形態的文化產品的消費往往是兼收并蓄的,很少有唯一性、排他性的。就像人們的飲食消費一樣,既吃飯也喝湯,有了餃子,也同樣要吃饅頭,并不因為有大米的存在,就沒人買白面了;有轉基因產品、新品種的發現,傳統產品食品就會消亡。當年電視一出現時,人們驚呼:"電影完了。"電影完了嗎?網絡一問世,人們又驚呼:"電視要被取代。"取代了嗎?網絡出版一興起,書業內的人們又驚呼:沒希望了,紙介質圖書成了"夕陽產業"。其實無非是杞人憂天。中國圖書市場的真實,無非是在競爭加劇中趨于成熟,而且十幾年來一直以較快的速度在與網絡出版同步增長。有蕭條的行業,沒有蕭條的企業;有破產的企業,沒有破產的行業。問題的關鍵是我么自己怎樣去把自己的產品做好、賣好,只此兩件事而已。還是放下心來,安下心來,靜下心來,把自己能做好的事做好,做到極致,這才是真正的希望所在。(